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披露的消息称,2020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4.2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206%,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9年保持在4%以上。
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是我国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目标。从2016年到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例均超过4%。如今,最新数据出炉,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加,让人看到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也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依然“有钱可花”。
加强教育建设,要花钱更要花好钱。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从现实看,教育经费使用在个别领域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问题,有的地方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要发挥教育经费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更大作用,要把每一笔教育经费都用到刀刃上。
所谓“重硬件轻软件”,是指在具体经费使用中,一些地方注重校舍建设、设施配备、硬件投入等,但却不重视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经费本来就紧张,可地方政府不进行合理规划,不把钱花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设教师队伍上,却大把花钱建设“美丽校园”。一些校园建好后立刻变为“空壳学校”,还没有投入使用,就被闲置。一些设有美术室、音乐室、科技室的“乡村少年宫”,也因缺少师资,陷入了停用的窘境。
要避免这类问题,必须加强科学决策,在进行硬件投入、建设时,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进行公开论证。其次,各地也要结合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短板,乡村教师又是乡村教育的短板,因此,以经费补足短板很有必要。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提出,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也在一些教育项目、工程中存在。一些基层学校申请项目,获批立项拿到经费后,并不重视利用好经费,这与具体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一方面,一些地方把获得项目经费作为办学成就的主要指标,引导学校把精力用到争取资源上;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用搞课题、发表论文等硬指标约束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也催生出“包装”建设绩效等急功近利的问题。
要转变“重支出轻绩效”的思维,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其关键点是推进专业评价,用教育标准、原则评价学校具体的办学成就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的教育支出项目,如营养午餐计划,要确保每一分钱吃到孩子嘴里,则需要引入家长的监督力量,确保经费使用公开、透明。
教育经费支出、拨付中的“跑冒滴漏”、低效益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我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实行层层拨付的方式,有的市、县级政府会趁机“雁过拔毛”,挤占、挪用经费。随着技术发展,有关部门还应探索减少经费拨付环节、简化行政流程的可能性。
提高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根本在于落实和扩大学校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意见》,要求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中就包括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意见》提出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和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进一步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而用好自主权,需要学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办好学校最需要的地方。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